过完年,尚未开学,河北艺术学院大四学生蔡佳钰就匆忙离家,坐飞机直奔北京,赶来参加2月16日在北京京剧院举办的2019“寻梦·承泽”团年家宴。
作为国粹,京剧是“角儿的艺术”,而对艺术、艺术家最好的尊重,就体现为让艺术家的想法能实现。2012年,在北京京剧院的支持下,杜镇杰、张慧芳工作室成立。工作室以两位“角儿”为主导,整理演出了36部传统剧目,并于2014年启动了“寻梦·承泽”系列演出活动,至今演出60余场,受到戏迷粉丝的热烈追捧。而今年的团年家宴,便是杜镇杰、张慧芳为感谢戏迷而精心准备的一场“聚会”。
作为张慧芳的粉丝,蔡佳钰在过去两年追随着张老师拍了很多剧照。年前,听说2019年“寻梦·承泽”的演出又要开始了,蔡佳钰想着自己能做点什么呢?于是,她拉起自己设计专业的“发小”小阮,为“寻梦·承泽”2019年的12场演出设计起海报来。

戏迷们设计的宣传海报
“‘寻梦·承泽’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京剧,所以在设计上,我们选取蓝色作为主色调,打破人们一想到京剧就是红红绿绿的印象,让大家觉得京剧也可以是清新明快的。”小阮说,她很高兴为京剧发展贡献一点力量。
粉丝发展粉丝,便汇聚起了京剧发展的强大力量。看到团年家宴现场的热闹氛围,站在角落里的一位大姐脸上涌现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欣慰。杜镇杰粉丝团的成员们都称呼她“常姐”。作为铁杆粉丝,常姐因为喜欢杜老师,也想为京剧多做些事。“现在,北京这边杜老师的活跃粉丝有2000多人,平均不到30岁,以‘90后’居多,最小的只有7岁。”常姐说,通过与粉丝互动,艺术家可以和观众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,方便艺术家了解戏迷对京剧的看法以及对演出的需求。
提起粉丝力量的组织和维护,常姐也是“一把辛酸泪”。多年前,眼睁睁地看着京剧式微,票卖不出去,她心里着急,经常自掏腰包买票请人捧场。如今,情形大为改观。“到目前为止,‘寻梦·承泽’2019年的演出,光我们粉丝团就已经团购了1100张。”常姐的神情颇为骄傲,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戏曲舞台,建立一个相对正常的演出市场环境,不要总是依赖赠票。
为了鼓励观众买票看戏,杜镇杰的粉丝们运营了一个公众号,以导赏、剧评等方式进行剧目宣传,并自筹经费制作戏曲衍生品,送给买票看戏的观众。此外,粉丝团还开办了 “公益京剧亲子小课堂”,在演出开始前,先由资深戏迷进行戏曲知识普及,介绍相关历史背景、剧中故事情节以及最能体现演员功力的环节,然后再看戏。
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迷、粉丝的支持,杜镇杰、张慧芳铭感于心,因此,才有了这次团年家宴。家宴上,两位“角儿”抱定一个宗旨——让粉丝站中间,让观众站中间,自己则“跑龙套”,当起了主持人。

杜镇杰(右)与戏迷票友夏一凡(左)演唱《武家坡》选段

张慧芳(左一)与戏迷邵振坤(左二)合唱《凤还巢》选段
此番上台的,有高校里的大学生、硕士和博士研究生,有中学里的教师,有事业单位的工作者,也有自主创业的“90后”。舞台上,粉丝们站中间,杜镇杰和张慧芳两位“角儿”捧场:杜镇杰配合戏迷票友夏一凡唱起了《武家坡》,张慧芳则伴着戏迷邵振坤合唱了《凤还巢》;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于欣泽和学生戏迷何诗田演唱《坐宫》选段时,站在一旁的杜镇杰以掌击节,不住赞叹。
台上热闹,台下也热情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因场地有限,团年家宴只能邀请50名戏迷,消息一经散播,不到两天就报满了。看到台下有几张稚嫩的面孔,记者走向一对母子,询问“谁才是戏迷?”10岁的刘宇辰当即说,是妈妈陪自己来的!“京剧是我们的校本课,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了,我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戏曲社,现在学习一年半了。‘杜叔’他们唱得真好!”
不断成长起来的小戏迷让杜镇杰颇感欣慰,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戏曲为业更让他感到 振奋。“这两天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学校招生,光京胡就几十把、几十把地考,真带劲。前几年,学生都是中戏、北影考不上了,到这边来碰碰运气;这两年大家抢着来考。”从戏曲学校火爆的招生场面,杜镇杰看到了京剧的希望。就冲这一点,他觉得自己应该再加一把劲。
今年是猪年,杜镇杰精心挑选了一出《盗魂铃》,他在剧中饰演猪八戒、张慧芳饰演金铃仙子,剧中穿插反串一些著名的唱段和唱腔,把名戏、名段、名句连在一起唱,在保持简单情节贯穿的同时,允许演员各尽所能,随意演唱。为增加趣味性和新奇感,演员选唱时多用反串显示才华。张慧芳不禁叫苦,背戏压力大,以至于和杜镇交流起各种安眠药的使用心得。
尽管压力大,但是两位主演还是甘之如饴: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团队、选择剧目、策划演出,对艺术家来说,这是多么宝贵的机会和支持呀!
“杜镇杰凭借40年的舞台实践,对传统老戏进行凝练式的加工,把骨子老戏的传统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。这既是杜镇杰对他之前舞台生涯的总结,也是对京剧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尝试。”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,希望借此探索符合艺术规律的运作方式,让艺术家尽情挥洒才情,也为戏迷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。